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获重要突破,“这是未来航天事业的一个方向”,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在轨飞行2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为何要发展“可重复使用”航天技术?解放日报 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宇航学会资深航天科普专家、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技术顾问陶建中研究员。
“可重复使用,这是未来航天事业的一个方向。”陶建中说,可重复使用将会大幅度降低航天成本,当下国内外商业航天蓬勃发展, 民营企业为实现盈利更加讲究成本。目前“可重复使用”航天技术做得最成功的是美国,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198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首次发射成功,其可反复使用,30年间,数架航天飞机一共执行了135次任务。但其维修费用是一笔巨额的开支,一次大修需花费5、6亿美元,再加上其可靠性差,“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先后爆炸,美国于是放弃了大型航天飞机。
进入21世纪后,美国载人航天实施“低轨商业化战略”,400多公里的低轨道航天业务主要交给民营企业。2018年2月7日,马斯克创办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并完成两枚一级助推火箭的完整回收。“至今,‘猎鹰9’火箭一级重复使用己达6次,这说明重复使用的效率已经非常高,成本自然也就降低了。”陶建中说。
美国还瞄准了可重复使用的宇宙飞船,希望一次可以搭载4到7名宇航员。北京时间 5 月 31 日凌晨,SPACE X公司的龙飞船实现了全球首次商业载人发射,该飞船已顺利返回,未来可重复使用。
“通过延长通讯卫星的寿命,美国已实现了人造卫星的可重复使用。”陶建中介绍,通讯卫星一般在3万5千多公里高空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行,需要大量燃料。当燃料用尽,通讯卫星就无法发挥作用,只能被送到更高的“坟墓”轨道,让其自行灭亡。其实,燃料耗尽的通讯卫星,其信号转发器还是好的,为了实现重复使用, 可再发射一颗携带新燃料的卫星,把原来的卫星“抓住”,这样通讯卫星还能继续“发挥余热”。
“对于人造卫星的可重复使用技术,我国已完成实验室研发,只是尚未进入实践。据我所知,我国火箭的重复使用也已突破关键技术。”陶建中介绍,今年5月8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舱的密封舱可实现重复使用,而返回舱是飞船最重要的部分,这意味着飞船可实现重复使用。
“这次,我国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是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相当于一架小型航天飞机。”陶建中说,各种航天器的重复使用,将为人类往返太空大幅降低成本,是未来航天事业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