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领跑进入5G时代,数字化转型如何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8月17日上午,深圳市市长陈如桂正式宣布深圳市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深圳率先进入5G时代,全面拥抱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变革衍生出了包含5G在内的多种新兴概念,如新基建、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等,5G手机、5G基站、5G概念股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初步看来,人们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较为懵懂。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就指出:“5G实际上80%的应用都是在工业互联网(工业系统与互联网,服务于生产领域)上,而不是在消费互联网(如网络购物)上。”
为此,于8月15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向业界深入介绍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华夏时报》也采访了数位电子信息领域的专家及企业家,深入了解上述新兴概念诞生的原因、相互的关联以及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知易行难
可以说,新基建是我国从工业经济走向数字经济的连接体。
为更好的理解“新基建”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将其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杨学山表示,从工业经济走向数字经济一定要有新的基础设施来变革,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新基建”,它能够提高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率。而新基建概念刚刚兴起,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离数字经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出其不意的疫情加速了这条转型之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芮晓武对记者说:“疫情防控中应运而生的‘健康码’等现象级应用推动了‘数字治理’跃上舞台,与‘数字经济’相辅相成,共同汇成了数字化转型的浪潮。”
单单通过亲身体会健康码带来的便利与必要性,我们就能够理解社会为何要向数字经济转型它极大地便利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链接。杨学山也指出数字经济的两点重要性,一是数字资源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二是ICT(信息及通讯技术)在整个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里有积极的带动作用。
一旦社会的发展趋势明了,那么仅从顺势时代发展来看,也自然为企业的转型产生了连带效应。但对企业来说,要想将数字化真正付诸实践,可谓“知易行难”。
根据戴尔科技集团每两年发布一次的数字化转型指数,中国乃至全球只有极少数企业被归类为数字化领导者(即数字化转型已根植于企业DNA之中)
“我们之前跟中科院做了一个研究,一套最简单的、对企业有用的人工智能,就需要企业在基础设施上投资上千万人民币,这是中小企业很难负担起的。”黄陈宏对本报记者说,尽管后来利用先进的科技将这个投资降到几百万的规模,但他觉得中小企业需要这个数量级的投入来实现数字化转型还是“有点太高”。
为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戴尔与贵阳政府合作并参与建设了“贵阳智能制造协同共享平台”,致力搭建中小企业合作共享的平台,这样单个企业的花费就不会太大。戴尔也于8月6日在深圳设立了首家企业解决方案中心,主要针对成长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他们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也进一步深化了戴尔“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战略。
不过,解决了资金问题,也并不代表数字化转型过程就“万事大吉”。
数据安全,企业各出其谋
数字化能够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创建新的业务模式,但也带来了危机四伏、防不胜防的网络安全风险。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认为缺乏自主计算机体系难以行稳致远,同时,传统的‘遇到漏洞就打补丁’的被动式防护模式等已不胜任。”芮晓武对记者说。
为进一步解决自主计算机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隐患,中国电子创新构建了“PKS”体系(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安全体系),利用自主研发的“可信计算3.0”技术,在全球首次建立计算和安全防护并存的CPU双体结构,打造了“主动免疫”的安全模式。
数字化的另一个安全问题还体现在工业互联网上,例如企业上云。“企业上云最要紧的目的是打通所有的数据孤岛,把数据用起来,然后才能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的生产模式。”黄陈宏说,但丢失或不合规地备份企业数据的问题,让一些上云需求迫切的企业遇到了很大挑战。
对此,戴尔的解决办法是从边缘、核心到混合云环境来提供数据保护,独家的在多云提供商和服务之间提供100%支持云的数据保护。在具备多云保护能力这一特性下,戴尔“云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也开始凸显出来,这也正是戴尔与部分企业为代表的“云的服务提供商”的不同之处。
黄陈宏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到,针对当前网络攻击、勒索病毒等挑战,戴尔为客户打造了数据保护的终极防线“Cyber Recovery”。
“Cyber Recovery为客户打造的数据存储区是与生产环境隔断开的,但会有一个算法自动与生产系统同步数据。在戴尔特有的空气闸的控制下,恶意攻击难以找到这个隔离区地址,而且在隔离区的备份数据会被加锁,防止内部恶意篡改删除,这样就保证了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实现网络数据保护。如今,全球知名的金融、电信和电力企业都在用这套系统,因为它与生产是隔离的,还有三级权限管理。”黄陈宏说。
通过采访可以发现,新基建、数字经济和工业互联网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在新技术迭代和新产业发展面前,整个社会和企业也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给予新的解决方案。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正迎来新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